奈非西坦
C14H18N2O2
结构式
CAS: 77191-36-7
分子式: C14H18N2O2
分子量: 246.31
中文名称: 奈非西坦
N-(2,6-二甲基苯基)-2-氧代-1-吡咯烷乙酰胺
英文名称:
Nefiracetam
N-(2,6-Dimethylphenyl)-2-oxo-1-pyrrolidineacetamide
性状描述:从水中结晶,熔点153℃。
生产工艺:1-(羟基甲基)-2-吡咯啉酮(I)和2,6-二甲基苯胺(Ⅱ)缩合,得到奈非西坦,收率76%。
用途:用于治疗脑血管病、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。
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(AlzheimerDemenz)或又称阿尔茨海默型老年痴呆,是AlosisAlzheimer于1907年首先描述的,以后以其姓氏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(Alzheimerdisease,AD)。
Alzheimer在法兰克福的精神病院观察了一名51岁的妇女,表现为多疑,记忆障碍,找不到回自己住处的路,语言不正常,包括命名障碍、错语和听理解障碍,但其步态和共济运动、腱反射无明显异常。该妇女病情逐渐恶化,于入院后4年半死亡。病理解剖发现脑明显萎缩,显微镜下见皮质细胞消失,在许多神经元内有神经原纤维变性性改变(neurofibrillarydegenerativechange),大量的所谓粟粒样病灶,即老年斑(senileplaques)遍布皮质。
Alzheimer报告的临床和病理特点,至今仍被认为是本病的特点。早期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是早老性痴呆的主要原因之一,但对于发生于老年期的痴呆是否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有很大争论。1978年出版的《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》第9次修订(ICD-9)中,将本病于65岁以前起病者称早老性痴呆,65岁以后起病者称老年性痴呆。美国精神神经《诊断统计手册》第三版修订本(DSM-Ⅲ-R)称本病为阿尔茨海默型原发退化性痴呆,且按65岁以后及以前起病者分为老年期起病和老年前期起病。近年的多数研究证明本病在以发病年龄分成的两组中,无论临床表现,还是神经病理学改变并无本质区别。
因此提出两者均用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型(SenileDementiaofAlzheimerType,SDAT)一词表示。在1993年1月正式使用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次修订(ICD-10)中,应用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(DementiainAlzheimerDisease)这一术语。
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,Alzheimer病(AD)的患者越来越多,它是继心血管疾病、癌症和中风之后的第四大“杀手”。AD患者脑中神经元进行性退化,神经纤维缠结紊乱,导致记忆力丧失、语言困难、行为失常,最终死亡。虽然该病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,但从AD已知的病理生理改变方面探索了许多药物治疗方案。一是针对AD的胆碱能功能缺陷;二是针对AD的非胆碱能神经传导缺陷,如自由基的过氧化损害及炎性改变等。大量的研究证实AD病人脑中乙酰胆碱代谢失衡与他们的认知功能丧失有直接的联系,故对胆碱能制剂目前研究较多、进展较快,这是治疗AD认知损害的颇有前景的常用药物。
这类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(ChEI)、腺苷受体拮抗剂、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受体激动剂、脑部激动剂、Ca2+通道调节剂及Dup996结合位点激动剂等。Ca2+通道调节剂。通过电压敏感性Ca2+通道(Ⅱ型或N/L型)的Ca2+灌入能介导神经末梢去极化引起的神经递质释放,Ca2+通道调节剂可以通过增加Ca2+的灌入增强Ach的释放。奈非西坦属于非边缘性增智类的药物,这类药物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,均通过对大脑皮质的作用增强认知能力并防止学习、记忆的损伤。它不具有毒蕈碱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特性,也不抑制Ach的活性,这种药物的抗遗忘和增强记忆的作用是通过提高大脑皮质Ach的释放而实现的。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增强Ca2+通道活性,可能就是其增强Ach释放的原因。该药在日本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。